x

二维码

订阅号

服务号

微信商城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【视频】任世军做客《北大荒思维》直播间
2021-01-29 16:14:18  来源:垦丰种业  编辑:王欣然  记者:

视频观看地址:https://v.qq.com/x/page/g32241e1dor.html?sf=uri

以自主研发为支撑 全力打造新型民族种业航母

2021年1月29日

大家好!我是北大荒种业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,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任世军。很高兴来参加“北大荒思维”系列直播讲座活动,在直播平台与大家交流,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北大荒垦丰建设自主研发能力,打造新型民族种业航母的有关情况。

一、什么是种业?

首先,什么是种业或者说是种子行业?大家都知道袁隆平院士吧,那是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之父,他带头创立的杂交水稻技术,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,解决了人民的口粮问题。目前,我国每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,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%,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。为表彰他对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,2019年国家给他颁发了“共和国勋章”。从袁院士的例子中,我们可以看出种子和种业科研对农业的重要推动作用。再看一组数字,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约占世界的8%,人均耕地约1.5亩,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/2,排在世界第118位,这么点有限的耕地,要保证世界约20%人口的粮食供应,就只能依靠提高农业单产来实现。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,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,也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关键内在因素。据官方公布的数字,“十三五”期间,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再升2个百分点,已超过45%,成为最重要的产量贡献因素。为此,种子也常被称作农业的“芯片”,与电子领域的芯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。种子行业在2011年被国家正式定位为战略性、基础性核心产业,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。可见,国家给予了种业非常高的定位。

二、垦丰的成长历程

说到我国种业,自建国以来,已经历过自给用种、计划性供种、市场化转型、现代化发展四个阶段。2000年《种子法》颁布实施,实行许可准入制度,打破种子市场封闭,是种业市场化转型的标志性。此后一段时间,涌现出数千家种业企业,外资公司也开始进入我国种子市场,种子企业多元化发展,市场越发活跃,竞争也日趋激烈。

正是在这一时期,垦丰脱胎于黑龙江农场总局种子公司,在2001年正式成立。公司成立时,吸收了部分经销商及核心员工入股,形成“国资+核心员工+经销商”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模式。这一所有制模式即保留了国有根基,又激发了经营活力,推动垦丰快速发展壮大。

创立之初,垦丰以购买独家生产经营权,经营其他科研单位和公司的品种为主,绥育7号等几个品种的大面积推广,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经过在行业数年的摸爬滚打,我们逐渐体会到,现代种业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三大能力,一是自主研发能力,二是市场营销能力,三是管理运营能力。这其中,自主研发能力是核心所在,没有这一能力,产品或者说品种上,就会被其他单位“卡脖子”,企业发展处处受制于人,即便有再强的市场营销和管理运营能力,也会像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,企业难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。而有着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,就可以通过这一核心竞争力优势,在产业升级和行业并购重组中占据主导地位,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。举两个例子,一个是靠长期积累,美国先锋公司,这家1926年成立的公司,通过开创性的研发出杂交玉米种子起家,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育种研发,凭借其逐渐积累的占全球60%以上的丰富玉米种质资源,长期保持着全球最大的玉米种子公司地位;另一个是靠高技术门槛,孟山都公司,这家靠糖精和橙剂起家的公司,在上世纪80年代,首批对植物进行基因转化研究,经过十多年积累,十多亿美元的持续投入,终于在1994年获得美国批准商业化上市,成为全球首个成功案例,其后孟山都又推出一系列转基因事件,受到了美国农民的热烈追捧,带动公司业绩快速成长,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种业企业。

总结这些经验,2010年,垦丰决定建立自主研发能力,几乎从头起步,建设基础条件、搭建人才团队、构建研发体系,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,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。

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,垦丰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巨大提高,已形成了每年参试品种三四百个,审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30多个的育种研发能力,不再是昔日吴下阿蒙。在自主研发能力的支撑下,在北大荒集团总公司的强力支持下,垦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,经营业绩大幅提升,迅速跻身全国前列,成长为一家集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服务和进出口业务于一体,具有完整产业链、多作物经营的现代国有控股种业公司,是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首批农业部“育繁推一体化”企业(也就是种子选育、生产和经营一体化);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3.8亿元,净利润1.23亿元;目前玉米、常规水稻、大豆种子销售额行业排名全国第一,在国内行业综合排名第二,世界种业排名第18;并且,2015年成功在“新三板”挂牌,入选新三板创新层。北大荒垦丰已从昔日的“小种子”,成长为今日的“茁壮大树”。

三、垦丰建设自主研发能力的做法与成效

垦丰能取得今天的成绩,总结下来,对自主研发支撑企业发展原则的坚持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。具体有以下五点做法:

第一,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平台。垦丰投资近4亿元,建设企业自有研发中心,建筑面积1.3万平米,设有“一库四中心”,“一库”是种质资源库,“四中心”是种子科学中心、生命科学中心、未来科学中心和高通量植物表型鉴定中心,配备国际领先的DNA提取系统、液体处理工作站、基因型鉴定系统、芯片检测系统、测序系统等仪器设备270余台套,以及目前世界最先进、国内最大的室内表型鉴定系统。在全国多地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育种试验基地,装备先进的抗旱鉴定棚车、小区播种机、小区自动收获测产系统、自动考种机等现代化农业科研机械、设备,大幅提高育种的现代化、自动化水平。

第二,打造国内领先人才梯队。垦丰采用市场化用人机制,打造高素质人才团队,建立成果奖励机制,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。先后从美国引进3位海外高端研发人才,有着多年国际种业巨头工作经验,从省农科院、农垦科学院引进多位资深育种专家,任职技术总监等重要研发岗位。通过市场化的引才、选才、用才,打造了一支人员结构优、合作精神好、综合素质高、研发能力强、科研成果丰,水平国内领先的研发人才梯队。

第三,国内首创流水线育种机制。垦丰参考国际种业巨头的“流水线式育种”,打破原有的课题组各自为战的育种模式,系统整合资源,按育种流程设置了资源研究、品种选育、分子辅助、基因技术、产品测试、农艺配套等专业团队,细化任务分工,构建起了由技术总监负责,团队分工协作,流水线、程序化运行的商业化育种体系,结合信息化建设,实现了资源、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共用,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。公司现已建成1个研发中心、13个区域育种站、60个生态测试站、113个试验鉴定站和两个南繁基地,基本完成阶段性的研发基地布局。

第四,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。垦丰清醒的认识到,与国际、国内顶尖水平相比,自身育种研发在资源、技术和人才积累方面还存在短板。为此,我们着重推进了与一些重点单位的产学研合作,通过与德国KWS公司、中国农科院作科所、湖南农大建立战略合作,参加作科所“1+8”科企合作、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与企业育种联盟,与中科院植物所、四川农科院等单位开展资源与技术合作,在中国农大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设立“垦丰种业基金”引进培养人才,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合作,来补强自身短板,带动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加速提升。

第五,坚持稳定的研发资金保障。公司坚持以销售收入反哺育种研发的资金保障原则,把研发投入与销售额挂钩,杂交玉米研发投入定在销售额的8%以上,水稻、大豆等自交作物研发投入定在3%以上,确保了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累计研发投入4亿多元,年均8000多万元,占到总销售额的5%以上。农作物育种的研发环节多、周期长,稳定的研发资金投入,有效保障了公司研发能力持续提高,新品种等成果不断产出。公司种质资源库已收集、保存各类作物资源近10万份,每年新鉴定资源5000份;近5年,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34个,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77个,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技术发明专利2项,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1项。

在国家、黑龙江省和北大荒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,近年来,垦丰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,自主研发实力得到了初步认可。5年来,垦丰共承担国家、省、部财政支持项目21项,其中,“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创新与高效利用”项目,在2019年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2018年,垦丰生物技术实验室获批“农业部重点实验室”,成功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;2019年,公司“育种技术创新中心”成功进入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库;2020年,“中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”中,垦丰获评为“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”,公司“商业化育种管理平台”荣获“智慧农业典范案例奖”。

四、种业强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

经过20年的市场化发展,我国种业取得巨大成就,但是,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,种业强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。

第一,全球垄断加深,差距不断拉大。全球种业第三次并购浪潮刚刚结束,陶氏与杜邦合并,组成科迪华公司;拜耳66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;中国化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。随着种业巨头的合并,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尤其是,拜耳、科迪华两家的销售额,占到全球种子行业总销售额的40%以上,形成“两超”垄断格局,不利于其他后发种业企业发展。

第二,对外开放深化,竞争压力加大。中国是仅次于美国,全球市值第二大的种子市场,外资种业企业一贯重视中国市场,目前已在国内设有24家合资或独资种业企业,世界前10强都已进入中国。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,国内种业也面临外资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,所带来的更强的竞争挑战。

第三,企业小散弱,研发投入不足。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,是种业大国,但还不是种业强国。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,目前我国种业企业小而散集中度低,自主研发投入少、规模小、效率低、团队弱,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。我国种业企业多数不具备研发能力,目前全国有6000多家种业企业,年种子销售收入共计740亿元左右,平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只有1200万元;这些企业中,大部分为生产销售型企业。育繁推一体化企业,也就是具有一定育种研发能力的大型种业企业仅有110家,占1.8%。

第四,研发基础薄弱,面临三大卡点。一是关键技术。国外巨头已经把现代生物技术、信息技术融入到自身育种体系,而我国虽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,但育种技术多数还停留在常规杂交育种阶段,靠眼瞪、靠尺量,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还不够深入。二是种质资源。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,我国已建成全球第二大农作物种质库,保存有超过52万份种质资源;但像玉米、甜菜、部分蔬菜等一些起源于国外的作物,国内种质遗传基础狭窄,对国外有较大依赖性。据统计,我国甜菜、菠菜、胡萝卜、青花菜等作物种子80%以上依赖国外进口。三是优良品种。据统计,2018-2020年全国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(水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棉花和大豆)品种分别为3370个、4285个、5518个,审定品种数量每年增加近30%。新品种大批量进入市场,却并没有出现多少新的突破性品种,说明品种同质化、低水平重复问题比较严重。

五、民族种业不仅有风雨挑战,同时也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期

第一,国家对种业和创新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民族种业迎来政策机遇期。

2018年4月,国家领导在海南省考察时强调:“十几亿人口要吃饭,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。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,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,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,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”这段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,为我国种业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。

在党的“‘十四五’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”中,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,并把生物育种与集成电路、航天科技等并列为强化国家战略力量重点发展的八大前沿领域之一。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确定为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,提出要尊重科学、严格监管,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;要开展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。党中央的战略决策,进一步把生物育种创新与应用摆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,民族种业迎来重大政策机遇期。

第二,国家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正在提高,自主创新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鼓励。

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种业创新。国家正在加快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》修订进程,加大执法力度,把品种权纳入知识产权严重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清单,推进品种权信用体系建设。新的《条例修订草案》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,进入立法程序,草案中首次引入“实质性派生品种”(EDV)概念,扩大了保护范围,将会有效限制模仿和修饰育种,保护原始创新。相信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加强,会给种业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机遇。

第三,种业正在孕育技术革命,为后发企业加速追赶带来机遇。

全球范围内以“生物技术+信息化”为特征的第四次种业技术革命正在形成。2018年,美国科学院院士巴克勒教授(Edwards Buckler)提出了“育种4.0”的理念,认为作物育种技术已经经过传统经验育种、杂种优势育种、现代生物工程育种3个阶段,目前正跨入第4个阶段,也就是智能设计育种阶段,通过把生物信息学、表型组学、人工智能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,实现育种技术从“艺术”到“科学”到“智能”的革命性转变。作为我国这样的种业后发者,可以利用种业技术革命,发挥后发优势,加快跨入育种4.0时代,实现对国际种业巨头的弯道超车。

六、坚持自主研发,加快打造新型民族种业航母

面向“十四五”和2035年,北大荒垦丰将以“把我国种业搞上去”的要求为指引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,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解决好种子问题的有关要求,以集团“1213”工程体系品种需求为目标,主动承担起种业行业国家队的责任,围绕种源“卡脖子”问题,组织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,加速培育、推广一批适应机械化、轻简化栽培,优质高产、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,以自主研发为支撑,加快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种业航母。

具体措施上,按照软硬件建设同步,“两手抓、两手硬”的原则进行。硬件方面,结合宾西园区二期建设等项目,重点建设和完善作物育种研发平台,构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的,高水平、高通量、规模化作物育种研发体系,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,推进育种研发能力提升,加速新品种研发进程。软件方面,紧盯种业研发创新前沿,开展四大主要方向研发,一是现代生物技术辅助育种,二是基因编辑创新育种,三是全基因组智能设计育种,四是基因技术育种,深化产学研科企合作,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,加快推动公司作物育种能力跃升。

在品种上,近两年,垦丰已审定推广了一些新的突破品种:龙垦2021等优质香稻新品种,填补了我省第二积温带早熟、长粒、优质品种的空白,打造的“北大荒垦川香”优质米品牌,未来市场潜力巨大;龙垦306、龙垦310等龙垦系列大豆新品种,有效加快了我省第四积温带等大豆主栽区品种的更新换代;龙垦1108、龙垦1109等玉米新品种,经受住去年连续3场台风考验,表现出良好的抗倒抗逆、高产稳产特性。未来,在做好这些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同时,我们要继续紧紧围绕集团建设“1213”工程体系需求,开展研发攻关,加快推出更多优良新品种,为集团发展做好品种支撑。具体目标来说,水稻重点选育适宜垦区种植的优质、抗倒、轻简化栽培品种,满足农业股份、米业、食品等兄弟公司生产加工需要,形成新的增长点;大豆重点选育高产高油、优质广适品种,加快形成新的主导品种;玉米重点选育早熟、高产稳产、优质、抗倒抗逆、宜机收新品种,加快对主推品种的升级换代步伐。

我们的长期目标是,通过扎实做好自主研发能力建设,支撑自身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,加快对国际种业巨头的追赶步伐,力争利用十五年的时间,逐步实现由跟跑,到并跑、领跑的转变。到2025年,实现公司育种创新水平,由杂交优势育种的“育种2.0”阶段,向现代生物工程育种的“育种3.0”阶段跨越,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优良种质,实现品种水平差距明显缩短,垦丰作为行业实力的代表,跻身国内一流,并在国内相关作物主产区居领先地位,进入世界前10强,实现跟跑;到2030年,实现向智能设计育种的“育种4.0”阶段跨越,自主知识产权种质达到国际同等水平,实现品种水平基本持平,垦丰成为国内一流的国际化种业公司,跻身世界前5强,实现并跑;到2035年,全面应用最新前沿育种技术,自主知识产权种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实现品种水平的弯道超车,凭借强大自主研发能力,垦丰成为国际领先的国际化大公司,跻身世界前3强,实现领跑。最终,把北大荒垦丰打造成为新型的民族种业航母,为国家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!

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。谢谢大家!




防伪识别:

版权声明 · 联系方式

Copyright 2015 http://www.kenfeng.com|All Rights Reserved

黑ICP备05000986号-1

营业执照注册号 233000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