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
二维码

订阅号

服务号

微信商城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服务与支持 > 栽培技术 > 水稻 > 正文
寒地水稻育秧漫谈
2021-04-21 15:06:47  来源:垦丰种业  编辑:罗曦雯  记者:李强

中国水稻育秧有1800多年历史,而东北寒地水稻育秧历史只有50多年,然而就是这短短50年,寒地水稻在品种持续更新、保护设施逐步完善的基础上,吸收、引进、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,形成寒地特色的育秧技术体系,其规模之大、效益之高、影响之广,世所罕见,其中在黑龙江农垦尤为突出。

一、寒地育秧技术的生态背景

土地、热量、水资源是水稻生产的基本要素,相比南方的水、热有余,耕地少;西北地、热有余,水资源贫乏的局面;东北的水、地资源丰富,但热量不足的问题尤为明显,可视为水稻生产天然的限制因子。

保护地育秧可以延长生育期、提高生长量,可有效弥补寒地热量不足的短板,所以成为替代传统直播的不二选择。

寒地早粳是水稻进化的高级类型,生育期短、光温反应迟钝是基本特点。所以,寒地水稻育秧的核心目标,是在设施化的基础上,最快、最大限度利用环境热量,要在一年的冷尾暖头完成苗期的生长发育,为本田的生长打下丰产基础。

1410461027_meitu_11.jpg

二、寒地育秧技术关键环节

在硬件设施完善、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,三月中旬开始清雪扣棚、整地作床、调酸、消毒、播种、通风、浇水、防病,一系列环节,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。

技术要点如下:

1、适时早播。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5℃开始播种,目前,井灌早于浇灌,垦区早于地方。

2、浇足底水。保证1叶1心之前不浇水。

3、控制播量。人工插秧干种子300g/m2,机插600g/m2。

4、通风要早。通风是散热、排湿的主要手段,也是管理的核心技术。水稻前期生长对温度要求是逐步降低,而对环境的要求却是逐步提高。所以及时通风以调节温度,温度为“2、5、8”原则,即出苗前32-28℃、1叶1心28-25℃,2叶1心25-20℃,3叶1心20℃。

5、浇水要控。“三看”原则,早晨看叶尖不吐水,中午看打绺,看床土发白,才能于早上8点前浇水,并一次浇透。

6、防病及时。湿度大是感病的诱因,从而通风排湿成为防病的重要措施。在保证床土调酸、消毒的基础上,1叶1心及时施药预防。

这几个要求都是围绕“壮根”进行的,经过旱长的水稻根系,在插秧后的水环境下,恰似久旱逢甘雨,产生一种快速生长的“爆发力”,利于迅速返青、分蘖。这是旱育稀植的精髓,也是对传统“水育密植”的扬弃,是逆向思维在农田园艺化、集约化层面上成功的范例。从历史上看,如果说寒地水稻品种是在日本水稻品种基础上改良的话,那么黑龙江、特别是农垦稻区,水稻育秧以先进的壮秧剂实现了施肥、调酸、消毒的集成;智能化种子处理车间,提升了浸种、催芽的操作精度和效率;育秧温室、大棚自动化操控,实现了播种、覆土、浇水、通风高效管理。这是对传统日本旱育稀植技术的升级、推广与超越,在寒地黑土的稻作区创造了奇迹,也为当前解决农业“卡脖子”问题提供了思路。

1727807118_meitu_12.jpg

三、展望

目前寒地水稻育秧技术成熟完善,创造了巨大的产量效益,但是,作为劳动力和投入品密集型技术,随着劳动力短缺与价格上升,配套设施投入成本提高,效益空间将会逐渐变小。据测算,育秧移栽比直播每公顷增加4000元投资,其中有3000元发生在育苗到移栽阶段。长远来看,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、老龄化的加重,以及对稻米产量需求的减少,效益将代替产量成为产业评价的衡量标准。产量农业必然会逐渐被效益农业取代,由此,直播技术呼之已出,将大行其道,成为未来水稻种植的重要方式,水稻产业的相关部门,特别是相关科研人员,应在直播专用品种选育、直播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未雨绸缪、因势利导、顺势而为。  (作者为北大荒垦丰种业水稻资源管理与研究岗位科学家 李强博士)




防伪识别:

版权声明 · 联系方式

Copyright 2015 http://www.kenfeng.com|All Rights Reserved

黑ICP备05000986号-1

营业执照注册号 233000100